深刻把握“第二个结合”,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理论

时间:2023-08-04 12:58:16     来源:羊城派

文/刘乐舟 周静

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的灵魂。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特别强调,“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第二个结合”为我们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做出了重要的指引,指明了新时代的文化责任。


(资料图)

深刻把握“第二个结合”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意义

深刻把握“第二个结合”,事关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业。我们必须牢牢坚持“第二个结合”,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一)有利于筑牢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地位,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深刻把握“第二个结合”,有利于我们坚守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方向,不走歪,不偏航,在应对各种艰难险阻时保持定力,沉着冷静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二)有利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梦

环顾全球,文化因素在各国核心竞争力中越来越重要,文化软实力往往直接影响着国际地位、国际话语权、国家号召力等。“第二个结合”以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激活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马克思主义也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中获得丰厚滋养,具有了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深刻把握“第二个结合”,有利于在国际范围内传播中华优秀文化,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为我国走向世界舞台提供更多的文化支持。

(三)有利于实现人民对美好精神生活的向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既有物质方面的需要,也有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第二个结合”赓续了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激活了传统文化的生命力,这必将全面激发文化市场活力和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创造出更多高质量文化产品,在传承历史文化的同时,为人民提供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食粮,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坚持“第二个结合”的依据

坚持“第二个结合”,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经验总结,是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由之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需要深刻把握“第二个结合”的理论依据和实践依据。

(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坚持“第二个结合”的理论依据

首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大同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互融合。儒家思想主张“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马克思主义主张人自由全面发展的“自由人联合体”,两者对社会发展的预期高度一致。其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唯物主义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高度契合。“五行之气”“天与人交相胜”“天地合气,万物自生”等,这些丰富而独特的唯物主义观点,为中国老百姓接纳马克思主义提供了思想准备。第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辩证法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高度吻合。“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天网恢恢,疏而不失”,这些经典辩证法思想,充分契合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坚持“第二个结合”的实践依据

第一,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通过“第二个结合”,我们党深化了马克思主义人民立场的理论与实践,全面持续地推进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培育人民群众主体意识。第二,创新发展是“第二个结合”的本质要求。“第二个结合”破除了思想禁锢,充分运用优秀传统文化的成果,探索出新的内容,切实做到在“结合”中实现创新、在创新中体现“结合”。第三,时代性是“第二个结合”的发展要求。“第二个结合”要求我们时刻关注时代发展,顺应社会发展潮流和发展趋势,始终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提供强大精神力量和理论支撑。

坚持“第二个结合”,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实现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和中华人文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需要我们从上述内容入手,深刻把握“第二个结合”,植根沃土,发挥优势,筑牢根基。

(一)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思想理念,提升文化软实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括求大同、重民本、讲仁爱、守诚信等核心思想理念。我们应深入挖掘传统文化核心思想理念的时代价值,不断丰富其内容,使核心思想理念与时代发展相适应,与现代文化相协调。厚古薄今而盲目自信固然不可取,厚今薄古而自断血脉也是自掘坟墓。“第二次结合”的关键在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我们要结合时代发展的新形势、新环境,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改造并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核,使之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融相通。

(二)大力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讲好中国故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仁爱孝悌”“谦和好礼”“精忠报国”“勤俭廉政”“笃实宽厚”“勇毅力行”,这些经典语句蕴含着丰富的中华传统美德。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首先要培育人、发展人,一方面应该充分发掘文化经典、历史遗存、文物古迹所承载的丰厚道德资源;另一方面要根据中华传统美德的标准,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总结典型故事,传播精彩故事,更好地实现“第二个结合”。

(三)广泛培育中华人文精神,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话语体系

话语权需要在对话和碰撞的过程中逐步建立。我们不仅要加强国内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更要提升国际话语权,中华人文精神则是其中的重要抓手。实现“第二个结合”,要深入把握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广泛培育中华人文精神,建构富有中华文化底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话语体系,这样才能进一步坚定国家的文化自信。

(作者刘乐舟系广东工业大学通识教育中心讲师;周静系广州航海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注:本文是2020年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项目“新时代中国抗疫故事跨文化传播的内在机理和实践路径研究”(项目编号:GD20CMK04)的阶段性成果。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责编 | 张齐 李妹妍

标签:

最新文章推荐

X 关闭

X 关闭

热点资讯